作为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科学研究一直都是衡量高校学术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新余学院党委书记刘冬认为,“高校科学研究只有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应用价值。因此,高校应积极、主动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地方,实现高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对接,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新余学院自2010年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科研工作也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全新轨道。短短四年,从主持江西省科技重大专项,到获批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组建第一个市级科研平台——新余市新能源研究所,到建成江西省高等学校硅材料重点实验室,再到共建国家光伏基础材料及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从4个校级科研机构,到成立4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从获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60余项,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980余篇,到获得7项国家专利……学校在科研创新工作方面从弱到强,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立足地方、对接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
多项国家课题填补科研空白
2011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传来喜讯,新余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罗玉峰教授申报的《多场耦合下冶金法制备的多晶硅定向生长研究》和徐顺建博士申报的《聚合诱导相分析法原位生长可控结构碳催化层及其DSC光电性能优化理论》两项课题获得立项,填补了该校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空白。2012年8月,罗永平博士申报的《基于仿生铜酶的有机/无机复合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再获这一国家级课题立项。
太阳电池是光伏产业的重要一环,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C)作为新型薄膜太阳电池具有成本低、转换率高、可柔性化等优势受到光伏企业的追捧。2009年,英国公司采用Pt(编者注:铂,贵金属,第78号元素)作为催化层首次完成DSC小功率商品化生产。然而作为催化层的贵金属Pt价格昂贵,一旦发展到兆瓦级别,其总用量必然大幅增加,这将与DSC低成本的初衷相违背,不利于其产业化生产。同时Pt催化层也存在易腐蚀的现象,导致器件稳定性下降。催化材料的使用和改良成了制约DSC大规模产业化的关键问题。
新余学院新能源材料研究所的徐顺建博士意识到瓶颈所在,借鉴前沿科技,大胆设想采用成本低、来源广、活性高的碳材料取代Pt作为DSC的催化层,首次提出设计与制备一种宏观结构呈一体化且孔隙结构可控碳催化层的全新思路,这也是国际上首次提出。他通过研究热解时双相聚合物向碳催化层转变的组织演化规律,采用聚合诱导相分离法生长催化层,避免了现有制备技术带来的碳颗粒脱落引起的器件不稳定现象。“通过对理论机制的探索希望能进一步为碳材料电池产业化提供理论基础,改善碳材料技术。”徐博士说,“项目交叉融合了无机材料学、能源科学技术和有机化学等学科,顺利开展将进一步加强江西省特别是新余市光伏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贮备,为光伏企业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强强联合给力协同创新
2012年5月,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第三项国家工程”的“2011计划”正式实施。该计划旨在推动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创新力量之间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注重协同创新,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提升有了全新的要求。随后,江西省提出“440工程”,即4年的时间建设40个“江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科研创新模式开始悄然兴起。
新余学院积极响应,于2012年底制订了《新余学院协同创新“621工程”实施方案》,2013年4月,学校联合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所、当地政府及行业龙头企业,成立了首批4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包括围绕硅材料提纯、硅晶体生长及计算机模拟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的太阳电池硅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主攻太阳电池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及新产品研究的新型薄膜太阳电池及其衍生产品协同创新中心,夏布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建筑节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并出台了《新余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和《新余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目标考核办法》。“协同创新最大的特点在于这是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科研所之间资源有效聚合的一种创新机制。”新余学院科研处处长黄勇说,“高校具有人才和科研设备优势,企业了解市场需求、产业发展方向,协同创新将原本相对独立的个体联姻,产生协同效应”。
协同创新的提出赋予了科技创新全新的内涵,改变了传统科研中高校单打独斗的局面,联动了高校、企业、科研所,打破了创新壁垒,形成了以“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为核心的协调机制。以太阳电池硅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在协同合作框架内,新余学院侧重于材料研制、器件性能优化、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和人员培训,江西瑞晶太阳能公司侧重于器件设计、中试、生产,江西赛维LDK公司侧重于应用产品开发和推广,市能源局侧重于拟订能源发展规划,组织能源产业政策的实施。各方发挥所长,调度资源,实现了“政、产、学、研、用”的创新一体化。
“协同创新的核心还是创新,只是现在要用不同的方式促进创新。学校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优势单位之间的结合目的还是在于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提升整个产业的水平。”作为新型薄膜太阳电池及其衍生产品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的徐顺建博士对协同创新有他自己的理解。
搭建平台服务区域经济
“新余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科研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为教学服务,要以是否有利于教学为基本原则;二是要为社会服务,要以是否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为基本原则,因为,我们办学定位要立足地方。以学术前沿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我们不具优势,但在对接地方产业,开展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主导的科学研究上我们有足够的发展和上升空间,可以大显身手。”科研处处长黄勇信心十足地向记者介绍学校的科研发展思路。其实,早在升本之初,该校就确立了“立足地方优势产业、服务地方发展大局”的办学理念,在科研平台的建设上一直遵循着对接区域经济的思路。经济学博士周小云主持的新余市中小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立足于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中小城市特别是新余市为主要研究范本,着眼于中小城市发展模式的系统性研究,并以中小城市节能减排产业发展为研究特色。2009年,受渝水区委托完成了《渝水区仙来办“商贸基地”可行性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2012年,受新余市组织部委托完成《其他国家培养、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性研究》,2013年,主持了新余市检察院委托的《新余市检察院公诉部门人员绩效考核实施方案》的课题。
早在2009年,新余市被科技部授予全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称号,新能源成为新余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新能源产业在新余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新余学院抓住契机,创新发展,提出“新能源学科特区”模式,大力发展新能源学科专业,努力形成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在《新余学院中长期发展改革规划》中明确提出“以工学为主导,文理为基础,新能源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发展目标定位,采取“调停并转”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学科的布局和调整,逐年加大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将每年学费收入的5%作为科研专项经费。基于着眼区域特色的指导思想,各项举措开始逐见成效,在新能源、新材料、建筑及节能减排、文化及艺术等行业,初步形成了校、市、省、国家四级科研平台架构,与其他单位合作共建了国家光伏基础材料及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批组建了江西省高等学校硅材料重点实验室,参与建设了江西省锂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组建了新余市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市级科研平台,成立了中小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8个校级科研机构,建设了太阳电池硅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不难发现,在该校已有的18个科研平台中绝大多数与地方产业相关联,尤其是地方特色和龙头产业相关,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的科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