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湘南学院立足郴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依托校内外的优势资源,根据专业特色,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整合科技资源,聚集科研力量,构建良好的科研平台
目前,我校有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微分方程与神经网络动力系统”,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心脑血管天然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湘南稀贵金属化合物及其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应用数学”“、药理学”、“应用化学”等学科平台。学校在人才队伍、硬件资源、经费配套给予了大力支持和优化配置,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优质的发展空间。
2011年,省教育厅、科技厅分别对我校的科研平台团队进行了检查验收。我校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微分方程与神经网络动力系统”研究团队接受了湖南省教育厅专家组验收检查。专家组一致认为,团队在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同时,专家组对“心脑血管天然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建设验收,专家组认为,重点实验室具有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能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筛选抗心脑血管疾病的天然药物,具有地域研究优势和特色,为学校搭建了一个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科研平台,填补了学校在细胞和分子生物研究平台的空白。
“湘南稀贵金属化合物及其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是2012年10月通过湖南省科技厅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立项评审。通过认定,该实验室成为湘南地区稀贵金属深加工及医药人才培养和聚集、科学研究和推广、技术咨询与服务、产品升级与研发的基地,并将进一步推进全市稀贵金属产业的规模化、精深化和集群化生产,为全市由“稀贵金属之乡”向“稀贵金属之都”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社科基地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思想库”、“信息库”、“人才库”。为推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加大重大基础理论和应用问题研究力度,更好地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在总结04年成立的湖南省人口发展战略基地建设经验基础上,我校整合社科领域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2012年我校获得“湖南省教育科学高校教学管理研究基地”和“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南学院研究基地”两个省级社科基地。
这些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学科、科研平台基地已成为或将成为培养我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在推进郴州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协同开展科技攻关,组建相关研究所,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
根据专业特色,学校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等先后组建了9个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在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区域经济研究所。以经管系为基础,联合市委政策研究室、市财政局共同研究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发展的对策研究等内容。
2.微波电子技术研究所。以物电系为基础,依托“湘南学院一高斯贝尔微波通信联合实验室”,联合郴州高斯贝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共同研制开发微波通信领域的相关产品。
3.大地环保研究所。以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为基础,联合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大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湖南大学等,依托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湘南稀贵金属配合物及其医用研究实验室,共同研究和治理珠江、湘江源头污染情况及郴州市有色金属开采造成的大地污染等。
4.南岭药用资源研究所。以基础医学部为基础,联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大成药业等,共同研究南岭药用资源开发与利用。
5.预防医学研究所。以预防医学与检验系为基础,联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研究疾病预防及传染病控制和配合大地环保研究所开展两江源头污染检测。
6.地域文化研究所。以中文系为基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旅游局等,共同研究郴州乃至湘南民间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等,打造文化强市的氛围。
7.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以计算机科学系为基础,依托实习基地长沙蓝狐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建设网络与通信安全联合实验室,开展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
8.湘南学院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所。提高学院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水平和技术推广能力,在发展郴州现代农业进程、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工程中发挥作用。
9.湘南学院翻译研究中心。以外语系为基础,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合作,开展对郴州丰富的地方文化、旅游、矿产资源等方面的翻译介绍。
三、积极探索,形成多种富有生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和办学目标,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途径,形成多种富有生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1.战略联盟模式:依托重大、关键性项目,与大型企业结盟,共同组建高技术研发中心,形成完整的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和服务链。如湘南学院和湖南省第七大民营企业高斯贝尔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和长期合作的原则,双方联合建立和运行“湘南学院-高斯贝尔微波与通信联合实验室”。双方投入必要的资金、人员、软件、硬件及场地,促进微波与通信领域的科学研究,推动高新技术经济产业的发展,推动湖南电子信息产业郴州基地工程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水平。
2.战略合作模式:通过建设自己的特色学科,建立完整的学科链和服务于大型企事业的产业链。学校与企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单学科到多学科、从单项目到多项目展开多方位的战略合作。如“湘南稀贵金属化合物及其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立足郴州丰富的稀贵金属资源优势,与湖南省郴州市金贵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和湖南省郴州市金旺实业有限公司积极合作,开展了具有湘南地域特点的稀贵金属配合物可控合成、医药产品研发及其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在稀土配合物抗菌抗肿瘤作用、药用纳米金属鉍有机配合物和湘南特有金属配合物的药理作用机制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标志性科研成果。艺术设计系以校级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学》为依托,把握本区的地域文化优势,特别是湘南民间文化和民间建筑优势,大力加强地域文化艺术的研究。研究课题《湘南民居研究》的研究内容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而且研究成果已经合作参与郴州市经济建设项目4个,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3.技术服务模式:针对企业或者社会生产的技术问题和技术瓶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如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与郴州市三农农业开发公司签定技术服务协议,使该项目成为国家农业部的扶持项目,年新增产值2300万元;三湘菌业1000吨杏鲍茹工厂化生产项目,以杨德俊教授的“杏鲍茹工厂化生产技术”为关键技术,列入国家农业产业化项目;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正在着手引进杨德俊的棉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3万吨棉杆加工项目,该项目实施后,既能变废为宝,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又将对我校在社会上的形象产生良好的影响。经济与管理系先后两次与湘煤集团签定技术服务合同,对湘煤集团黄牛岭矿业公矿业公司股份制改造可行性进行研究指导,横向科研经费达33.5万元。
四、开展校园科技活动,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实现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专门人才目标。我校以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活动为龙头,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营造追求真理、崇尚科技的学术氛围。组织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评选“实践操作能手”、“专业技能标兵”、“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2009-2010年大学生共主持56项“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05年,学院荣获湖南省首届青年学习节“优秀组织奖”,作品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06年,2件作品分获湖南省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铜奖;2007年,5项作品获湖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08年,2件作品分获湖南省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铜奖;2009年,4件作品获得湖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并获优秀组织奖;2010年,3件作品参加湖南省“挑战杯”第四届创业计划大赛获得金奖1件、银奖1件、优秀奖1件,并连续第二次获得优秀组织奖。王俊杰老师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降压口香糖的研发”获湖南省第四届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金奖”,并在全国复赛中获铜奖。
五、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校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在深入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和实行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建立“多方互利共赢”、“实习基地共建”、“实习计划对接与研讨机制”的校企合作多重机制。与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多层面的纵深合作,把校外实习基地功能从传统单一学生实习训练模式扩展为包括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生产管理难题攻关、员工培训、进修与考核鉴定、终身教育、技术服务与开发、应用推广等。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利用资源优势互补,最终实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真正有利于企业,有利于学校,有利于学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本着“系企共建,互惠互利,全面合作,重在实效”的原则,我校先后与上海龙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南狐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广州达内软件有限公司、郴州华润电力鲤鱼江有限公司、湖南郴电国际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泰达电子、郴州国际大酒店、上海衡山宾馆、郴州国大旅行社、郴州远洋旅行社限公司、郴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部分县区和部分市直单位,以及一大批内外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省内外建立了一百多个实习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在职培训、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在智力支持、员工培训方面,我校每年都为大批的临床医务人员进行执业考试、考核进行培训;每年都组织学生“三下乡”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学生送知识、送温暖。经管系组织老师,利用假期协助市乡镇企业局对全市一百多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形成了数篇调研文章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旅游系主编了《郴州市旅游人才建设规划》,对全市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学校还与郴州教育局紧密合作,每年为郴州市培训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校长五千人左右,并与郴州市教育局、郴州市卫生局共建了远程教育基地。学校80%以上的毕业生在湖南工作,60%以上的毕业生在郴州工作,3年来就有1300多名毕业生到郴州市各级各类医院工作,许多毕业生走向社会后,成为所在单位的工作骨干。学院和30多家医院及学校建立了“双挂”(教师到医院、学校,医院、学校高级人才到学院)、“双聘”制度(院、系两个层面聘任人才),成立了由学校教授和外界人士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参与人才方案制定。同时,借助产学研一体化这一平台,校企双方开展技术合作,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同时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双赢。通过长期坚持参与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学院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服务地方的能力。学院人事处2012年为合作育人单位共培育209人。